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厄尔尼诺强势来袭,将给全球带来哪些影响?-全球关注

2023-06-27 11:12:10 来源:南方+ 分享到 :

“比广州更热的城市找到了——北京!”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,南方暴雨连连,北方却“炎”值爆表,有网友如此调侃。

随着假期结束,这波高温和暴雨天气终于迎来中场“暂歇”。


(资料图)

被“炙烤”的不只是我国,而是全球。气温“爆表”导致干旱,引发极端天气,助长火灾发生,这些后果已在全球多地显现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具有极端天气放大效应的厄尔尼诺事件备受公众关注。

全球变暖叠加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,造成极端天气的强度,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大——我们必须直面更热、更旱、更涝的未来。

“水火两重天”

南北各不同

端午期间的北方到底有多热?

河北廊坊的一名网友,出门前把衣服浸入不锈钢盆里,回家后居然发现,盆里的衣服已被晒得冒了烟,几件衣服都有被火烧过的痕迹。

而北京、天津的气温,更是一度“爆表”。6月22日—24日,北京、天津首次出现40℃高温“三连击”,综合影响为历年来最强。

连日的高温背后,暖气团和高压脊是“罪魁祸首”。据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张芳华分析,京津冀地区21日开始受暖气团控制,暖气团强度比较强,且影响时间长。在高压脊形势控制下,天空晴朗少云,没有云层遮挡,辐射增温更加有利,促进了升温。

“白昼长有利于高温出现和维持。此外,北方近期空气湿度小,天气干燥,也有利于气温升高。”张芳华说。

与之相对的,是南方多地最强降雨上线。

6月下旬以来,强降雨袭扰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湖南、浙江等地。在清远,英德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,达到335.5毫米。

“水火两重天”,南北各不同,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要去南方“避暑”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何今年北方气温比南方还要高?

事实上,在一般情况下,往年六月下旬,华北、黄淮等地的最高气温平均值和南方基本相当,但从最高气温的气候极大值来看,北方大于南方。

“南方目前处于多雨的时段,也是我们常说的梅雨时节,最高气温的最大值不是很大。”张芳华提到,北方往往是在初夏时期高温,南方则是在盛夏时期高温。

今天,本轮高温和降水终于告一段落。不过,从27日开始,新一轮高温又将在华北地区“上线”,新一轮强降雨也将从四川盆地一带开启。

气象部门预计,京津冀地区整个6月的高温日数有望破纪录,此前的纪录为1972年6月的12.1天。

热浪“袭击”全球

厄尔尼诺的蝴蝶效应

正在经历高温炙烤的不止我国北方。今夏以来,北半球多地也遭遇了热浪侵袭。

“得克萨斯州的热浪看不到尽头。”在美国得克萨斯州,当地过去一周的气温达到46℃,导致大量居民供电中断。

西班牙的高温天气,今年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。早在4月的最后一周,西班牙南部城市科尔多巴的最高气温就达到了38.8℃,创下历史新高。随着夏季的到来,西班牙的气温更是飙升至40℃。

为何今年极端高温频发?我们不妨去海上寻找答案。

今年6月以来,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。每当海洋出现“发烧”的症状,那就意味着厄尔尼诺来了。

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,当海温监测关键区(NINO3.4区)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态0.5℃时,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。

据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,本次厄尔尼诺事件比预想中要提前一两个月出现,“我们即将迎来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。”

厄尔尼诺诞生于海上,但其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在海上。近期北半球的高温天气,就与厄尔尼诺有一定的关系。我国江南、华南等地强降水频发,也是受厄尔尼诺状态影响的一大体现。

此外,它还擅长制造“暖冬”、暴雨洪涝、干旱等一系列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。

最近几周,野火在加拿大全境蔓延,数万人逃离家园。据BBC等多家媒体指出,气候变化驱动的极端高温和干旱,使加拿大成为一个“火药桶”,增加了野火发生的风险。

高温干旱甚至影响到国际航运物流业。近几个月以来,包括巴拿马在内的中美洲大部分地区,正遭遇“7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”。受此影响,巴拿马运河水位骤降,船只通行的数量和载货量也随之减少。业内人士担忧国际物流成本会因此上升。

对于我国来说,今年秋冬季和明年夏季降水的影响可能更加显著。

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主汛期预测显示,今年夏季(6月至8月)我国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,黑龙江东部、浙江南部、福建、江西南部、广东等地降水偏多两到五成。

同样是受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影响,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,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。它与本次厄尔尼诺事件的相似性有多高,值得关注。

当前,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已进入强降雨集中期。日前举行的中国气象局会议指出,今年入汛以来,全国气象部门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,积极开展暴雨、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工作,加强向各级党委、政府的决策服务工作,强化部门联动、公众服务,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体平稳有序有效。

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现象,我国气象部门也将密切监测,加强天气气候趋势的研判和预测。

极端天气频发的背后

我们该如何应对?

“世界正面临更热、更旱和更涝的未来,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事件频发强发是不争的事实,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一种‘新常态’。”周兵说。

根据世界气象组织5月发布的最新消息,由于温室气体的积聚和自然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,全球气温在未来五年可能会达到创纪录的水平。

应对气候变化,刻不容缓。最新发布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第六次评估综合报告《气候变化2023》指出,通过排放温室气体,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。全球温升预计在2021年至2040年内达到1.5℃,全球温升的增加会导致危害多发并发。

因此,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,做好科学应对的预案和充分准备尤为重要。减缓和适应,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。减缓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增汇,适应强调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
一方面,推进全球减排,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。

虽然未来的一些变化不可逆,但深度、快速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可以让全球变暖在大约20年内明显减缓。

关于这一点,我国早已有所行动——积极提出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,制定和实施碳达峰、碳中和战略,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“1+N”政策体系……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。

另一方面,及时预警,是有效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一招。根据全球适应委员会的评估,提前24小时通知即将发生的灾害事件,可减少30%的损失。

正因如此,6月2日闭幕的第十九届世界气象大会确认,世界气象组织的首要任务是推动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,即确保到2027年底全世界人人享有早期气象预警服务。

然而,当今世界上只有一半的国家拥有完备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,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监测预报、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。

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日前所说,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存在巨大差异,其背后是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,应从发展入手,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发展鸿沟,提高气候韧性和应对能力。

换句话说,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挑战,需要我们携手应对。

对于普通民众来说,随着夏季的到来,高温热浪事件频发,极易导致“中暑”甚至引发热射病。预防及应对中暑,这份指南请查收↓

部分资料来自央视新闻、中国天气网、澎湃新闻、新华社、人民日报等。

【撰文】话题研究员 刘长欣 杨悦 辜继漫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