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8月22日,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(以下简称“21世纪中心”)、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、浙江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“第一届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(DAC)技术研讨会”。本次研讨会以“DAC技术创新及发展战略”为主题,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、浙江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、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知名企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研讨会。
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(DAC)技术可直接从空气中捕集CO2并将其永久封存,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,而且空气中捕集的CO2还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气候中性碳源。根据国际能源署(IEA)发布的《直接空气碳捕集2022》报告,到2030年全球实现净零排放需从空气中捕集超过8500万吨的CO2,到2050年需捕集9.8亿吨CO2。目前加拿大、美国、欧洲等国家已有20余个DAC基础设施,正在积极筹备百万吨级DAC技术示范工程。
21世纪中心主任黄晶出席研讨会并致辞。他表示,DAC结合CO2利用或封存技术可实现大气中CO2的移除,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全球实现《巴黎协定》温控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选择。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,DAC技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,虽然当前DAC技术应用能耗和成本较高,但未来减排潜力可观,应持续跟踪DAC技术的发展前沿,积极推动DAC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,为实现碳中和目标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好战略技术储备。
会上,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院士,以“气候科学前沿进展”为主题作报告。他表示,碳中和是一条“绿色、低碳、高质量发展”的新道路,发展负排放技术对于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战略意义。相比其他负排放技术,DAC技术具有占用水土空间较小、在封存永久性和脱碳量方面具有高度保障性等优势,其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。清华大学李政教授和浙江大学王涛教授分别以“我国实现"双碳"目标的路径及技术创新需求”和“DAC技术挑战与机遇”作了专题报告,通过对比不同碳中和路径对DAC技术的需求差异,指出了DAC等负排放技术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作用,分析了我国DAC发展现状与技术难点,对DAC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和未来成本下降趋势进行了预测。
此外,本次研讨会还分设了“先进DAC材料与方法”及“DAC系统、工艺与示范”两个专题研讨。与会专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,探讨了材料设计、性能优化、捕集效率提升等关键议题,并就新型材料研发的挑战与机遇、节能工艺研究现状、DAC工程示范可行性及示范工程经验进行深入交流讨论。专家表示,未来DAC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,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,但高成本高能耗等挑战当前难以克服,建议持续推进DAC关键技术探索,支持开展DAC技术示范,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好技术储备。
(责任编辑:范晓婷)